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這句話家喻戶曉。而每一粒糧食又飽含了農民的汗水,粒粒皆辛苦。如果發現浪費糧食的事情發生,希望我們都能挺身而出堅決制止。
從古至今,對食物的熱愛與研究讓我們創造出了令人驚艷的八大菜系和各色小吃。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美味,不應該只攪動味蕾,更要走入內心。當一個人耐心而細致地對待每一粒糧食,珍惜從田間到餐桌這一路的艱辛與不易,更能折射出人的本質與內涵。
水稻在我國的口糧中占比很大,2020年11月2日,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團隊培育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叁優一號”測產結果公布,再創新高。此次增產對全國人民來說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可是水稻產量的提高并不意味著全國糧食儲量富余,總的說來只是解決了13億人的溫飽問題,我國每天糧食消耗巨大,一部分還要國外進口,無法滿足每個人超額的消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人舍棄了農田出去務工,人們的生活變得富裕了,吃的食品種類也越來越多了,導致了浪費糧食的現象屢見不鮮。在平常的一日三餐中,每家每戶桌上都有一大堆食物,吃不完的一些人就會選擇倒掉。請親朋好友去大飯店,點一桌子菜,顯得自己大方富有,最后剩的很多也不會打包帶走。雖然人們生活富裕了,但有些山區里的家庭還要面臨著資源短缺問題。如果我們能為這些人把這些浪費的食物給節約下來,那么中國就有更多的糧食發揮出更大的作用。這種無形的幫助雖不起眼,但日積月累長期堅持必能看到物阜民豐的景象。
夫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不管我們在這個社會扮演什么角色,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生活好了也不應鋪張浪費,堅持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也是新時尚。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即使在發達國家,節儉也被視為一種美德,這是對勞動的尊重,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在今后的日子中,當我們享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所帶來的美好生活的同時,能夠節約國家的每一分資源,也是對社會的一份貢獻、一份責任。


辦公OA
財務共享服務平臺
綜合業務管理平臺
研究院郵箱
集團公司郵箱
檢測科技
涇久新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