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被討厭的勇氣》時,正處于一段被 “他人評價” 裹挾的迷茫期 —— 擔心工作中的小失誤被同事議論,害怕拒絕他人請求會被貼上 “冷漠” 的標簽,甚至因不敢表達真實想法,在團隊協作中屢次妥協。而書中哲人與青年的對話,像一把鋒利的刀,剖開了我內心深處的 “自我束縛”,也讓我對 “自由” 與 “成長” 有了全新的理解。
“課題分離”:解開人際關系的核心密碼
書中最觸動我的觀點,莫過于阿德勒提出的 “課題分離”——“判斷某件事是誰的課題,只需要考慮‘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承擔’”。這讓我猛然意識到,此前的焦慮大多源于 “越界”:把他人的評價當成自己的課題,把同事的失誤當成自己的責任,把領導的期待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
在職場中,這種 “越界” 尤為明顯。比如曾因擔心 “同事覺得我不夠配合”,接手了遠超自身能力的額外工作,導致核心任務出錯;又比如在項目討論時,因害怕 “提出反對意見會被排擠”,默認了不合理的方案,最終項目落地時出現問題。而 “課題分離” 的思維像一盞燈,讓我看清了邊界:同事對我的評價是 “同事的課題”,我無法左右;但我是否接受評價、是否堅持自己的原則,是 “我的課題”,完全由我掌控。
后來在一次跨部門協作中,面對其他部門提出的 “不合理時間要求”,我不再像以往那樣妥協,而是清晰地說明:“這個任務需要 3 天時間完成,若壓縮到 1 天,質量無法保證 —— 最終結果由貴部門承擔,還是我們共同調整時間?” 明確的課題劃分,反而讓對方正視了需求的合理性,最終達成了雙贏的共識。這讓我明白,真正的人際關系,不是靠 “討好” 維系,而是靠 “邊界” 支撐。
“共同體感覺”:從 “自我中心” 到 “融入集體”
阿德勒心理學中另一個關鍵概念是 “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起初我以為這與 “課題分離” 矛盾:既要保持邊界,又要融入集體?直到讀完才發現,二者相輔相成:“課題分離” 是為了不被他人束縛,“共同體感覺” 是為了不陷入 “自我封閉”。
書中提到 “自我中心” 的人會陷入兩種困境:要么因害怕被否定而回避社交,要么因過度在意他人而失去自我。這像極了職場中兩種常見的狀態:有人因 “害怕做錯被嘲笑”,從不主動參與團隊討論,逐漸被邊緣化;有人因 “想被所有人認可”,刻意模仿他人的工作方式,最終迷失了自己的優勢。
而 “共同體感覺” 給出的解決方案,是 “把自己看作團隊的一員,而非‘被評價的對象’”。比如我曾因 “擔心自己的想法不夠好”,在頭腦風暴中沉默不語,后來嘗試用 “我是來為團隊提供思路的,哪怕想法不成熟,也能給他人啟發” 的心態參與,反而發現自己的某個小建議被采納,甚至推動了方案的優化。原來,融入集體不是 “迎合他人”,而是 “在不丟失自我的前提下,為集體創造價值”—— 當你把注意力從 “他人如何看我” 轉向 “我能為團隊做什么” 時,人際關系會變得輕松而有意義。
“當下即人生”:拒絕 “過去決定論”,掌控成長主動權
“決定我們自身的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而不是經歷本身”,這句話徹底打破了我對 “心理創傷” 的認知。此前我總認為,自己 “不敢拒絕他人” 的性格,是源于小時候 “拒絕父母會被批評” 的經歷;工作中 “害怕犯錯” 的心態,是因為大學時一次失誤被老師當眾指責。但書中哲人指出,這是 “過去決定論” 的陷阱 —— 我們不是被過去束縛,而是 “主動選擇用過去的經歷束縛自己”。
比如同樣是 “曾因失誤被批評”,有人會選擇 “下次更謹慎地做好準備”,有人會選擇 “從此不再嘗試新事物”。不同的選擇,源于對經歷的不同解讀。意識到這一點后,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 “負面經歷”:大學時的失誤,不是 “證明我能力差”,而是 “提醒我要提前檢查細節”;工作中的被否定,不是 “他人對我的否定”,而是 “方案需要優化的信號”。
這種思維轉變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面對新任務時,我不再因 “擔心做不好” 而拖延,而是告訴自己 “先行動起來,當下的每一步都是在積累經驗”;遇到批評時,我不再因 “被否定” 而沮喪,而是思考 “對方的建議是否有價值,我能從中改進什么”。原來,人生不是 “過去的延續”,也不是 “未來的鋪墊”,而是 “由每個當下的選擇構成”—— 只要你愿意,隨時可以重新定義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自由的本質是 “不怕被討厭”
全書的核心,落在 “勇氣” 二字上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這里的 “被討厭”,不是刻意去惹人反感,而是 “不害怕被討厭,從而敢于做真實的自己”。在職場中,這意味著:敢于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哪怕會被說 “不好說話”;敢于堅持自己的工作節奏,哪怕會被說 “效率低”;敢于表達不同的觀點,哪怕會被說 “不合群”。
我曾因 “害怕被同事討厭”,幫同事完成了本屬于他的工作,結果自己加班到深夜,還因疲憊導致自己的任務出錯。后來我嘗試拒絕:“不好意思,我今天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你可以先梳理下遇到的問題,我們明天一起看看怎么解決?” 出乎意料的是,同事并沒有生氣,反而自己梳理出了思路,最終獨立完成了工作。原來,大多數時候,我們害怕的 “被討厭”,只是自己的想象;而真正成熟的人際關系,恰恰需要 “敢于被討厭” 的底氣 —— 因為你知道,真正值得珍惜的人,會認可你的真實,而不是要求你偽裝。
合上書時,窗外的陽光剛好照在書頁上,那句 “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 格外清晰。《被討厭的勇氣》沒有給出 “如何獲得成功” 的方法論,卻教會了我們 “如何活得自由而真實”。在充滿他人期待與評價的職場中,這份 “被討厭的勇氣”,或許就是我們對抗焦慮、掌控人生的最好武器 —— 畢竟,你的人生,從來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


辦公OA
財務共享服務平臺
綜合業務管理平臺
研究院郵箱
集團公司郵箱
檢測科技
涇久新能源
